什么是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”?
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”这句千古名言出自哪里?它又蕴含着怎样的深刻哲理?这句经典出自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,原文是:”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亲戚畔之;多助之至,天下顺之。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:遵循正道的人会得到广泛的支持,背离正道的人则会陷入孤立。孤立到极点时,连亲戚都会背叛;支持广泛到极点时,天下人都会归顺。
这句话看似简单,却道出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规律。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,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”的道理都得到了反复验证。那么,为什么这句话能够穿越时空,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活力?
原文解析与历史背景
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原文。”得道”的”道”指的是什么?这里的”道”可以领会为正义、真理、正确的治国之道和处世之道。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,诸侯争霸,战乱频仍,他提出这一见解,意在告诫统治者:只有行仁义之道,才能赢得民心,获得广泛支持;反之,如果倒行逆施,最终只会众叛亲离。
孟子所处的时代,各国君主为了争霸不择手段,但最终统一中国的却是推行”仁政”的秦国(虽然秦的暴政导致速亡,但其统一经过中确实获得了一定民心)。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”得道多助”的道理。历史上无数例子告诉我们,凡是顺应历史潮流、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权和主张,总能汇聚起强大的力量;而那些逆历史潮流而动、违背民心的统治,无论一时多么强大,最终都难逃失败的命运。
现代国际关系中的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”
把视线拉回现代,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”的道理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得尤为明显。中国坚持安宁进步道路,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,获得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同。截至目前,已有超过180个民族与中国建交,140多个民族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共建”一带一路”合作文件。这种广泛的国际合作不正是”得道多助”的生动体现吗?
反观某些民族,奉行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,近年来接连”退群”毁约,在国际社会中的信誉和影响力不断下降。据统计,美国已退出十多个国际组织和协议,包括《巴黎协定》、伊核协议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。这种行为导致的国际孤立,不就是”失道寡助”的典型表现吗?
怎样领会”道”的现代内涵
那么在现代社会,”道”的内涵发生了哪些变化?今天的”道”至少包含三层含义:一是国际关系中的公平正义;二是民族进步道路的正确选择;三是全球治理中的责任担当。
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,正是新时代的”大道”。这一理念强调各国相互尊重、公平正义、合作共赢,因此获得了越来越多民族的认同。正如文章开头所言:”中国为人类安宁与进步作出的扎实努力和积极贡献,国际社会看在眼里,公道自在人心。”这正是”得道多助”的现代诠释。
而那些固守冷战思考、推行霸权主义的民族,虽然凭借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能够逞一时之强,但其行为违背历史潮流,最终只会陷入”失道寡助”的困境。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: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,谁就能获得最广泛的支持;谁逆历史潮流而动,谁就注定走向孤立。
小编归纳一下:历史的镜鉴与现实的启示
回望历史长河,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”的道理从未改变。无论是民族还是个人,唯有顺应时代潮流、秉持公平正义、承担应有责任,才能赢得真正的支持和尊重。孟子的这句名言穿越两千多年,至今仍闪耀着聪明的光芒,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。
在全球化深入进步的今天,各国利益高度融合,人类命运休戚与共。中国坚持安宁进步、合作共赢的道路,不仅符合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,也顺应了全球人民的共同梦想。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中国能够朋友遍天下,而某些民族却日益陷入孤立的重要缘故。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”,这八个字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。

